以下文字全文轉自Wiki:
斯德哥爾摩症候群
又稱為人質情結、人質綜合症,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,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。
1973年8月23日,兩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與Olofsson,在意圖搶劫瑞典斯德哥爾摩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,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,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,因歹徒放弃而結束。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,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,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。
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,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,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。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,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。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于各種不同的經驗中,從集中營的囚犯、戰俘、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,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經驗。
甚麼樣的人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
據心理學者的研究,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,若遇到類似的狀况,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。
斯德哥爾摩症候群,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:
1.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(加害者)威脅到自己的存活。
2.在遭挾持過程中,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(加害者)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。
3.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,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(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)。
4.人質必須相信,要脫逃是不可能的。
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經歷以下四大歷程:
2.害怕:壟罩在不安的環境中,身心皆受威脅。
3.同情: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,且並未受到『直接』傷害。
進化和心理分析學的解釋
關於進化心理學的解釋,參看Capture-bonding(英文)
電影中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
留言列表